电话:1760603074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资料文库

临床见习报告十篇

时间:2023-07-11

临床见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过去四年的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理论的学习,医院实习是一门很好的必修课程。我的实习单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它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它给我们的实习生涯供给了很好的平台。本次实习能够更好地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实际本事,经过进取思考,进取动手实践,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出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第一次作为医生的实习经历会让我们铭记于心,我们都坚信将来能够飞的更稳更高更远。

二、实习过程

为期一个星期的岗前培训后,戴上我们的实习牌,我们满饱热情地踏上了临床医学实习生涯之路。作为一名临床实习生,我进取参加医院举办的科室讲座和实际操作等活动,认真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和学习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职责和任务。

第一个进入学习的科目是消化内科,对于医院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在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最终熟悉电子病历系统,问病史,写病历,查房,写病程,开医嘱等系列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感觉真好!教学查房,消化内科的特色之一,主任给我们分析每位病人的情景,从发病机制、病因到临床症状表现到治疗及预后,我发现很多以前老是记不住的理论,经过教师的讲解分析,结合病人的情景,很多就记住了。由衷地感受到实践强化理论的强大作用,消化系统主要常见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在实习时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掌握。

可能个人性格比较好动活泼,相对学校的理论课堂,貌似能够更快理解适应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经过消化内科的实习,实习生活安定从容了很多,在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我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顺利完成肾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心内科的实习任务,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操作。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血液内科,关于血液性疾病,我们都懂的,基本等同癌症,生命不息,治疗不止,昂贵的医药费,病人绝望的心态,这些无疑都是一重又一重对血液内科医生的考验,如何缓解患者的病痛?如何拯救一颗绝望的心?我的带教教师,一线医生兼住院老总,忙不完的活,停不下的脚步,却依然秉着严谨严肃的工作态度,始终带着微笑为病人服务。我在心里问自我:在忙得焦头烂耳的时候,我能做到像教师这般始终如一的服务吗?在教师心中是不是坚信着这么一个信念:微笑是阳光,能减轻病人的疼痛,微笑是雨露,能滋润患者的心灵。

心内科实习,给我心灵上了很重要的一课,医生需要一颗强大的心。依然清晰记得那天早上8点18分左右,在我还梦游般迈入办公室的时候,病房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病人上厕所晕倒在地,心脏骤停……护士,医生,主任,第一时间冲到了现场,迅速展开抢救,就地躺下病人,胸外按压,吸氧,上心电监护仪,推注肾上腺素……患者家属在病房外撕心裂肺的痛哭,充斥着整层病房,明媚的早晨却如此沉重,揪着每个人的心,似乎笼罩着一层层白色恐怖,让人将欲窒息……患者是一名老年男性,入院诊断为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推入CCU,抢救依然进行中,胸外按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进入CCU,电击除颤3次,未有复苏。护士,医生,实习生轮流进行胸外按压,依然没有听到任何心音,患者的瞳孔在慢慢散大……第一次胸外按压,注视着监护仪上的数值,频率、深度,都很认真地做着,多想看到病人眼睛能够眨巴一下,让我明白他是有回应我的努力的,多想他能够有回应……可是他的眼睛依然没有眨巴,对光反射也在消失,按压到了后面,心灵受到的那种冲击,真的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换了按压助手,我离开了病房,我怕会哭出声来……10点32分,抢救结束,抢救失败,心电图报告呈现一条条的直线……CCU门外守候,依然是痛哭流涕的家属,一阵哭声一阵揪心,我们已经尽力了……生命能够很坚强,一如天使般降临的新生儿,生命也会很脆弱,一如随时离开的老人,珍惜,珍惜,请珍惜。无论如何,要更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最喜欢的是新生儿科,每一天的工作就是经皮监测宝宝的黄疸值,宝宝们就像一个个天使,初来咋到,圆咕噜的眼睛四处张望,似乎要把世界熟了个透,怕迷了路。妈妈脸上浮浅的幸福笑容,哄着宝宝入睡的画面,大概是人世间最真善美的一道风景线。愿每位宝宝都能够健康成长。妇产科的实习让我深刻见证了母亲的伟大,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一辈子的关爱。

第一个进入的外科科室是小儿外、普外科,第一天入科报到就被拉上台当助手,笨拙地跟着教师按部就班戴帽子口罩、洗手、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像个武装分子整套武装起来,就被快速推着上台协助了,人生中第一台手术————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我们实习同学的工作主要是拉钩,程度地暴露术野协助术者教师手术,印象中手术台上应当是很沉闷而枯燥的,然而伴随着手术室余音绕梁的悠扬音乐,心里的忐忑也就自然落地开花了。术中教师一再强调无菌操作,患者术后感染将会是疑难且严重的问题,所以,整个手术过程下来,我都坚持着同一个姿势,未敢越雷池一步。接下来的泌尿外科、肝胆外科、骨科、神经外科都井然有序轮科实习,对各科常见疾病加深了认识,熟练掌握拆线、换药等工作,外科任务基本结束,不禁感慨,外科医生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心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三、实习体会

十个月的实习生涯即将结束,感触颇深,我深切感到做一名医生不容易,做一名好医生更不容易。从穿上白大褂那刻起,我们不再只是属于我们自我,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要对自我负责,更是要对病人负责。实习期间我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没有实践的考验,再多的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与理论的双管齐下,到达了此次实习效果的化。没有什么比思想指导行动更强大,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本事,我们不再只是学校里的宝宝,而是社会上学步的幼儿。

第二,学会了沟通与关爱的重要性。特鲁多医生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一步步道出了三种为医的境界,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忙和去安慰病人。肿瘤科的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关爱似乎比药物更来得有效。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药物能够改善身体机体功能,但语言能够治愈心灵的恐惧不安。只要心里有期望,一切都能够有曙光。良好的沟通能够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协助治疗计划的正常进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自身做人做事方面有了新的改变与提高。“作为一个医生就应当有一个医生的榜样。”这句话我一向铭记于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切都要严格要求,容不得半点差池。学校中的嘻哈不能带到社会中来,该严谨的时候绝不能含糊,该认真的时候绝不能玩笑。我们肩上的不是自我,还有相信我们的病人,还有社会的期望……

四、需要努力改善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时刻反思自我的差距和不足,活到老,学到老,今后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进取性有待强化

在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操作的主动性和进取性有待加强。如四大穿刺的骨髓穿刺术,在血液内科实习是常有的操作,出于对患者感受的顾忌和害怕出错的心理,没敢独立给病人做一次完整的操作检查,回头想想,甚是遗憾。期望在今后的医学道路上,在掌握了书本上的操作要领和反复观摩教师的操作后,应当主动向教师提出申请,在教师指导下进取多进行实践,进一步提高实际本事。

(二)严格律己有待加强

每一天的实习,查房、下医嘱、写病程等工作基本在上午能够完成,午时的时间相对充裕,有时对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午时没有按时到医院上班。此刻想来,午时不忙的时候,正是能够跟教师交流的好机会,能够向教师请教科室常见病的处理、医患交流沟通的技巧等,以往有一个好机会就摆在我的眼前,而我没有懂得好好去珍惜…

(三)温故而知新


临床见习报告篇2

第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技能;

(二)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常见传染病病人和(包括传染病疑似病人)的相关技能;

(三)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相关程序和管理知识;

(四)熟悉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知识;

(五)了解疫情初步分析及处理方法。

二、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共6个月,原则上1个月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集中进行传染病专业理论学习及防控实践技能的学习,5个月在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含县级)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科(病区、病房)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进修学习。

(一)集中学习(参考学时:16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法制化管理、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二)临床进修学习(参考学时:90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人的接诊和门诊处置、常见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急救。其中,应至少有3.5个月(630学时)在病房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

三、培训内容

(一)集中学习内容

【传染病学总论】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传染病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2)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环节;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和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4)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6)熟悉消毒剂的种类和和具体操作使用方法,熟悉个人防护措施;

(7)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21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和基本概念;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消毒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使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2)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方法、程序、时限等;

(3)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4)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正确方法;

(5)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当地主要传染病发病、防控状况;《传染病防治法》主要内容;乡镇卫生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报告的意义;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主要内容;传染病报告的法律要求;疫情数据分析和应用。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和处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个案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

(3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个案调查表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43)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知识。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概论;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目的、方法、对象、内容);个案调查(目的、方法、内容等);爆暴发调查、专题调查(简介);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和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计划免疫】

1、目的

提高计划免疫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水平以及对村卫生机构计划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能力。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工作要求及技能;

(3)掌握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免疫程序;计划免疫疫苗发放与管理;影响疫苗效价的主要因素;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要求;脊髓灰质炎相关病例识别的技术;疫苗的储存及冷链设备管理;预防接种的登记和统计报告;疫苗接种的技术要点;安全注射;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2、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2)掌握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方法;

(3)熟悉培训乡村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掌握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健康教育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健康教育策略的概念和制定方法;人际沟通基本技巧;社会动员技巧;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使用技巧;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防治】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

2、要求

(1)掌握国家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2)掌握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点;

(23)掌握不同传染病病种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43)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传染病可疑病人的相关知识;

(45)掌握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

(5)掌握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0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

(1)SARS: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要求。

(2)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国家免费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和监测指标、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和“四免一关怀”国家免费治疗药物政策。

(3)肺结核: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痰检、治疗原则、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4)鼠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预防措施。

(5)霍乱: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补液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6)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8)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结果判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0)麻疹:临床表现及临床经过、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2)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3)伤寒与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4)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重点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原则、与非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5)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16)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综合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7)狂犬病: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伤口处理原则及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程序。

(18)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除上述的17种常见和重大的法定传染病外,其他一些法定传染病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地区性,如在布鲁氏菌病、炭疽、阿米巴痢疾、疟疾、登革热、钩体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高发或。此外,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还应学习这些血吸虫病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各地可根据本地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特点和发病情况,具体制定本部分学习计划。其中,应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有关内容。

(二)临床进修学习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能力;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临床急救能力。

2、要求

(1)掌握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2)掌握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3)掌握常见疾病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4)掌握门诊日志、疫情报告卡的填写和常规诊疗操作的记录;

(5)掌握病人问诊、查体技巧;

(6)了解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转院记录、阶段小结、出院记录及死亡记录等医学文书的书写方法。

3、方式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门诊和病房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员在传染病科、急诊科和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进修学习,尽可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临床实践时间。

第二部分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等相关知识;

(二)掌握预防接种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射的技能;

(三)熟悉疫情个案初步处理的相关知识;

(四)掌握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含传染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基本知识。

二、时间安排

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共5天,参考学时为30学时,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有关主要内容;传染病疫情报告;实用消毒杀虫技术;传染病基本知识和诊疗原则;预防接种及安全注射;培训前后测试。

三、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有关内容】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掌握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基本知识。

2、要求

(1)掌握法定传染病种类和主要管理要求;

(2)掌握依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疫情报告】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与村卫生机构有关的主要规定;

(2)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及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要求;

(3)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疫情报告基本内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实用消毒杀虫技术】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中的现场消毒和杀虫技能。

2、要求

(1)掌握疫点的消毒杀虫技术;

(2)熟悉常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方法;

(3)了解消毒方法的选择和杀虫剂的主要性能。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杀虫概论;疫源地消毒的基本理论(方法、消毒剂种类、施药方法和使用原则、医疗废物的处理);常用的杀虫剂及其使用原则;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常见媒介宿主动物(蚊、蝇、蟑螂、鼠及其他媒介昆虫)的化学防治技术;消毒杀虫中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基本知识及诊疗原则】【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防治原则】

1、目的

初步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3)熟悉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

(4)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15学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现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个人

防护、诊断治疗方法。

(2)艾滋病:概念、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原则、

国家“四免一关怀”策略。

(3)肺结核:流行现状、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结核病防治策略。

(4)霍乱: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5)流行性感冒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现状、临床特点与预防控

制、诊断治疗方法。

(6)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乙肝病毒的三种抗原抗体

系统及临床意义、诊断治疗方法。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8)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9)伤寒和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

(10)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征。

(11)狂犬病:传染源、临床表现、伤口处理和预防措施。

(12)血吸虫病等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各地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对上述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排,其中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肺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的有关内容。其中,应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免疫接种、安全注射和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能力,增强安全注射意识。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

(2)了解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2)掌握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相关技能;

(34)掌握各型常见注射器的使用及销毁方法;

(54)熟悉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

(65)掌握接种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

(7)了解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8)了解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方法。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相关技能;各型注射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熟悉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三)熟悉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四)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发展农村卫生。

二、时间安排

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为14天,参考学时为100个学时,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卫生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经济知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及管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其他相关知识。

三、培训内容

【农村卫生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2、我国农村卫生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经验教训;

3、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史和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和如何科学合理制定报销方案;

2、我国合作医疗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基本经验。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1、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沿革;

2、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网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3、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乡镇卫生院院长在卫生院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与农村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

1、我国卫生法律、法规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等;

2、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的有关内容,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途径和方法等。

【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知识】

1、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用;

2、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的特点与实际运用。;

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4、乡镇卫生院管理技巧和如何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实施管理、协调和指导监督。

【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

1、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2、乡镇卫生院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乡镇卫生院设施建设与信息管理】

1、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规范与要求;

2、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运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1、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乡镇卫生院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3、乡镇卫生院如何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病案管理】

1、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和途径;

2、乡镇卫生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病案利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与诊疗规范】

1、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重要性;

2、乡镇卫生院实现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途径和方法。

【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1、常见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3、乡镇卫生院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人际交流和公共关系】

1、乡镇卫生院加强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艺术和技巧;

32、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含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及管理】


临床见习报告篇3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03-0008-03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对某院2008~2009年收集的11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究我院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某院2008~2009年上报的112例ADR报告。所有ADR报告由医师、药师、护士按要求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经临床药学室人员审定后,通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上报至湖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2 方法 对每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112例ADR报告中,男性39例(34.82%),女性73例(65.18%),男女比例为1∶1.87患者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94岁,各年龄段ADR发生情况见表1。

2.2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11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92例(占82.14%),具体情况见表2。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112例ADR共涉及药品57种。抗感染药涉及药品品种和致ADR例数均居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具体情况见表3。

2.4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112例ADR所致的器官/系统损伤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全身性损伤、消化系统损伤、心血管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比例的27.54%(46例);全身性损伤占18.56%(31例),消化系统损伤占14.97%(25例),见表4。

2.5 ADR程度分级 112例ADR报告中,一般ADR79例(70.53%),新的、一般的ADR13例(11.61%),新的、严重的ADR3例(2.68%),严重的ADR17例(15.18%)。

2.6 ADR报告人的职业分布 112例ADR报告中,医生报告53例(47.32%),护士报告35例(31.25%),药师报告24例(21.43%)。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性别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从性别分布看,女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较差有关,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一致。但本文此次统计结果,ADR发生率男女差异非常大,与临床报道[1]有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商讨。

从年龄分布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较高,占27.68%,可能与此类人群各脏器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相应增多有关[2]。其次40~60岁中年人群发生ADR频率较高,这主要是进入中年以后,肝、肾功能都不同程度的减退,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机体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随之降低,发生ADR的机会增加。因此,关注中老年人群的安全用药十分重要。

3.2 ADR与给药途径 表2可知,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很大关系,其中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82.14%。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如住院患者静脉给药较普遍;静脉给药所致ADR易于发现;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对输液的整个操作过程和输液速度要求较严。临床应坚持"可口服勿注射"的原则,同时应避免配伍不当、用药浓度过高、配液及输液时间过长、滴速过快等引发ADR[3]。

3.3 ADR与药品种类 表3可知,抗菌药物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ADR发生率均居于首位,这与国内其它不良反应检测报告文献一致[4-5]。其原因与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有关,但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ADR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临床药师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对感染性疾病的细菌学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避免无指征用药和预防用药,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结果显示,中成药的ADR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中药注射剂所致ADR的药品种类和ADR发生率均仅次于抗感染药。这与某院为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院相关,亦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质量不稳定、质量标准较化学药物相对偏低有关,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应严格掌握适用症;严格控制剂量,禁止超大剂量应用;避免重复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静脉滴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提供的方法稀释和使用;用药过程中加强药学监护。建议某院将中药注射剂列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品种,对其安全性长期重点关注,我们应摈弃“中成药无毒副作用”的认识。 3.4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 表4可知,ADR所致的器官/系统损伤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患者最多,占27.54%,临床表现一般以皮疹为主,常伴有瘙痒。其次为全身性损伤、消化系统损伤、心血管系统损伤。这几类ADR于用药后较早出现,不易与其它疾病混淆,方便观察和诊断。而对不易观察到的ADR如肝肾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等,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5 新的或严重的ADR占有一定比重 112例ADR中,ADR症状一般以轻症为主,一般属性的ADR占70.53%,但某院新的或严重的ADR占有一定比重,临床应及时准确地反馈这些信息,为安全用药和用药评价提供依据。

3.6 ADR与报告人职业分布 据统计,在英国ADR报告中有75%来自医师[6],而某院报告来源中,医师报告仅占47.32%,说明临床医师对ADR自愿报告体系认识不足,临床医师应加强我国现行ADR监测管理办法的学习,充分行使临床医师的权利和义务。

4 结论

通过加强对医药护人员的ADR政策宣传,对国家公布的ADR信息及时通报,对相关人员ADR监测工作开展定期走访等等系列措施。某院ADR监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ADR报告质量亦逐步提高,但ADR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用药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加强对抗感染药、中药制剂、高危人群用药的安全性监测及合理应用,及时发现警戒信号,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警示,不断提高ADR检测技术水平,使ADR监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周新,袁丽萍,刘瑞凝.6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6):473-474.

[2] 陈小燕,田浩,刘源.1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广州医药,2007,38(6):51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5.

[4] 陈巧云,王楠,陈秋棠.76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和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4):310.


临床见习报告篇4

在整个实践期间,我所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和牢固,无论是西医基础还是中医基础。比如说在西医临床方面,没有实践之前,我特别想看一些真正的医学影像学的资料,x线,ct,核磁图像,但是真正看到那些资料时,一下子就懵了,满视野的什么也看不明白,人体头部ct影像的各个结构都分不清,中医说知常达变,只有知道了正常的组织结构,才能看出异常表现,所以我在实践时只能用对比的方法看出异常表现。附属医院实践报告由课堂作文网提供!

中医方面,在跟着闫洪臣老师出诊时,我进行一些过简单的病史采集,记录主诉和症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没有办法很快的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的分析也就受到了影响,老师说,临床辨证论治就应该把复杂的症状尽可能少的病因病机解释,这就是抓病机是论治的关键。而这一切都说明自己的基础知识应该进一步加强巩固。明白了自己缺什么,才知道自己在以后的时间里应该作什么,应该补什么。努力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奋斗也有了目标。

在疗区实践期间,我所在的科室是内一科,也就是神经内科。在神经内科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熟悉了神经内科的工作环境,知道了神经内科的工作学习中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自己要积极主动,不明白就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向同在科室里的学长请教。老师知道很多,临床经验很丰富,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个空白,需要我们用心学的内容很多,但是老师并不知道我们究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教我们,却并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知道什么。

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积极主动的去问,老师就会尽其所知的给我们解释,还会尽可能的扩展讲一些相关的外源性的知识,让我们提高。甚至老师自己不是特别熟悉了解的内容,他都会通过向其他更高水平的老师请教,然后给我们自己满意的答复。在实践结束之后,我们同学间相互交流就发现,那些问的多的同学知道的就多一些,学的就多一些。总之,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其次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巴氏征、戈登征这些在神经内科常见的阳性体征,我们在书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印象总不是特别深刻,容易遗忘,但是在临床上只要见过一次,第二次再见就能很快的进行认定。还有基本的体格检查,临床上表现就是跟教材上不完全一样,有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检查方法是看多少书都无法学会的,因为书上不会那样写。

比如说视野偏盲的检查,书上讲的视野偏盲检查应该用眼科的专用设备,但是在神经内科,由于一些脑血管意外,视神经会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视野偏盲,如果用眼科专业设备检查的话有些不实际,通常会用一根线或者是听诊器也可以,拉出一段,让患者指出线的中点,凡是不能正确指出中点而偏向一侧的就是视野偏盲,最简单的是,把两只手分开,让患者指出中点。书上的理论操作无论在心里多么熟练,如果不经过临床实际操作的磨练,也不能很快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即使是简单的血压测量,如果不进行实际操作的话,也是很容易测量错误的。游泳教练不会游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作为未来医疗活动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学好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亲自进行临床实践。

在附属医院实践期间,我有幸能够参加教务科安排的跟名师出诊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仅仅在疗区实践,而不能接触门诊临床的缺憾。我所跟随的老名医是闫洪臣教授。在跟随闫老出诊期间,我不止一次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以往在觉得中医药的疗效神奇或者说是听别人说,或是在历代医家的医案中看到所述中医效果立竿见影、效如桴鼓,却是并未亲眼见过。有一个双手颤抖的患者,这是一个很难治疗的病,但是用了闫老给开出的药,两付后手就不抖了,效果特别明显。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病例我印象十分深刻,也是这个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和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闫老在出诊期间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经典内容,有时候会在诊病期间用经典语句解释患者的病症。闫老每次出诊七点就开始看病,虽然正式上班时间是八点;闫老每次出诊只有上午半天,但每次看病都会看到下午,中午从来不休息,直到把所有患者看完;端午节那天是周一,是闫老出诊的时间,闫老照常出诊。有人问为什么,闫老说,很多患者是从外地过来的,如果不出诊他们就要再等两天才能看上病,多在这一天就会多花一些钱;闫老开药都是一些普通的药,很便宜的药,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闫老的博学和严谨,时时处处为患者考虑的做法深深地影响了我。很值得我们这些中医的继承者、未来医学的从业者好好学习,好好继承,继承医术,继承医德。

跟闫老出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未来中医路该怎么走,怎样会走得更好,虽然学医没有什么捷径可寻,但是经过前人指点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高人散步。读万卷书就是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历一切,但是书给了我们去了解一切的机会和途径,中国医学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来的医学书籍如汗牛充栋,应该好好利用。

医学的路就是临床实践,走医学的路就是进行临床实践,走万里路就是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高人散步就是与大家、名医请教交流探讨,关于医学的理论、临床实践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方方面面,有时候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高人一句话就可以让我们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一般。高人的言传身教更是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灵光无限。这就是与高人散步的重要性。

实践期间还有幸能够听到胡永盛等杏林前辈的关于中医临床的讲座,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切身的领略到一代大师的风采,于一生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课间实践虽然结束了,但也仅仅是医学之路的开始,我会始终坚定我的信念,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去,为了自己的中医梦想而继续努力,为中医的继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暑假实践更多

1.关于公共医保暑期实践报告

2.大学生国家农业基地社会实践报告

3.四川阆中实习社会实践报告

4.大学生洗车工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会计专业实践报告范文

6.大学生手机销售顾问社会实践报告

7.暑期外贸工艺品厂社会实践报告

8.大学生教育专业实践报告


临床见习报告篇5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状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协调、相辅相成。基础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将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所属课程分离,按学科性质开展课程实验的整合性研究,设置独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编写与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实验教材;专业学科强化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床边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PBL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医学基础技能实验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两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医学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论文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为“医学实验方法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和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则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1.2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确保基础实践改革的顺利实施,配合基础实验课程群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改革配套的相应整合性实验教材。同时开展了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内容设计的改革研究,一是调整和优化基本实验项目,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减少重复性实验。二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三是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问题式PBL教学等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通过基础实践模块的教学和改革,促进了传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课间见习、临床通科实习、临床选科实习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教学环节。

2.2.1加强临床床边教学

临床床边教学,即临床课间见习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交叉进行。床边见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床边见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改革临床实习模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2.2.3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强调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多站考试)组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综合实践模块

为培养临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五年全程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见习、社区服务、开放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业余科技活动等。

2.3.1实施创新教育

一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3.2开辟校外实践课堂


临床见习报告篇6

中图分类号:R3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8-06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R26;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R26;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R26;文化R26;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R26;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R26;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R26;动机形成、认知R26;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R26;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R26;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R26;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15]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33.


临床见习报告篇7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临床见习报告篇8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临床见习报告篇9

关键词:胆固醇结晶;胸水;检测;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Strengthen routine hydrothorax detection mean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est of cholesterol crystals in water check method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in the detection of cholesterol crystals in 1 cas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data, searc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summary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Cholesterol crystal detection relies mainly On the microscopic form validation, Once the detection of cholesterol crystals, have important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cases, cholesterol crystal not Only appeared in the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infection, also can appear in the patients with non tuberculous infection.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the image data, attach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of pleural effusion, increase testing means when necessary, provide valuable clinical report; Hydrothorax detection of cholesterol, and suggest possible non tuberculous infection

Key words:Cholesterol crystal; Hydrothorax;Detection; Infection

在日常工作中,临床送检的胸水中进行常规检测时,胆固醇结晶检出的阳性率极低;而胆固醇结晶在胸水中检出,主要依靠显微镜下对结晶的形态能够识别,这就对检验者提出要求具有较强经验性和敏锐的观察力。胸水中胆固醇结晶的检出,能够为临床提供诊断价值的治疗依据。笔者多年来仅从胸水中检出1例胆固醇结晶,之后结合临床资料,查找原因并查阅文献,对胸水中出现胆固醇结晶的病例及意义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3月患者,男性,48岁,反复咳嗽,咳痰,伴吸烟史10余年,临床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Ⅰ型呼吸衰竭;②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待查。体温:36.9℃,脉搏102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0/70mmHg,体格检查正常。抗感染治疗有效后出院。

1.2其他检查 胸部CT片: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右肺门影增大。病理检查:未查到恶性细胞。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WBC:3.1×109/L,N0.549,L 0.282,RBC 4.6×106/L,Hb 136g/L,Plat129×109/L。胸水常规:黄色,微混,比重1.012,李凡他试验+++,有核细胞计数90×106/L,多个核0.35细胞,单核个细胞0.65。胆固醇结晶+++/HP。其他检查:胸水结核PCR:阴性。

1.4该患者胸水中的胆固醇结晶在显微镜下见图1。

2 讨论

胆固醇结晶属于比较罕见的病理性结晶,在显微镜下表现为方形或不规则方形的透明结晶体,当胆固醇结晶出现在乳糜尿,肾炎,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时,具有特异性的临床意义。在胸水中检出胆固醇结晶,往往提示合并结核性感染,国内文献报道,胸水中出现胆固醇结晶一般多见于肺结核,胸膜炎,癌症患者等[1-2]。

目前国内发表的报告的胸水检出胆固醇结晶文献中,自2000年以来的7篇报告中,多数报告提示患者常合并结核病。即胸水中胆固醇结晶的检出,同时检出结核菌,故目前认为结核菌是诱发胆固醇性脓胸的主要原因[3-4]。胸水中胆固醇的结晶检出,同时出现胸膜炎伴随其他症状如气胸等提示临床感染的表现[5]。

该病例中送检2次胸水,均检出病理性胆固醇结晶,同时排除结核菌感染以及癌症因素的可能性。结合临床病历分析,由于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导致胸腔渗出液中出现胆固醇结晶实属罕见。可能是呼吸系统感染,导致血管的渗透脆性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大量渗入胸腔,局部胆固醇代谢重吸收障碍,从而在胸腔积液中存在。就该病例而言:胆固醇结晶并未导致严重的病变,间接反映了呼吸系统的局部感染的严重程度,提示胆固醇性脓胸可能。

胸水中在胆固醇结晶出现时,有文献报道,X线胸片上表现可见呈蛋壳样钙化或胸腔积液[7],所以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结果,对鉴别结核性和非结核性的胸膜感染很有必要。

实验室人员首先要重视实验室检查,做好室内质控保证日常报告中数据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增加胸水中的检验项目如胆固醇定量等,掌握胆固醇结晶镜下特征,也可以进行PCR检测以排除结核性感染,提高胸水阳性结果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有价值和诊断意义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袁文胜. 胆固醇性胸腔积液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 1641.

[2]冯欣姝,黄亮.胆固醇性脓胸误诊 4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471.

[3]李锐成,邹菊贤,张惠中.结核性胸水伴胆固醇结晶1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7 (14): 6760.

[4]李云,冉旺旺,冯伟. 陈旧性结核性胸水伴胆固醇结晶1例 [J].武警医学,2009,20(10):872.

[5]李华信,梁文党,许麦珍,等. 结核病胸水中检出胆固醇结晶1例报告[J].临床军医杂志,2000,4(28).


临床见习报告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影像学专业;磁共振;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22-02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影像学资料在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影像学人才,以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目前,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在校课程设置已经非常成熟,各大医学院校对学生在医院影像科室的临床实习内容安排却差别很大。相对于影像中心的X线和CT设备,磁共振是近年来才应用到临床的新兴影像学检查设备,临床应用的时间较短,加上磁共振成像设备、成像序列及临床应用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专业研究生在磁共振影像诊断的临床实习内容安排目前还是处于非常不统一的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1,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采用磁共振检查等待区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扫描间线圈的选择、摆放和患者定位、操作间检查序列的选择、操作及阅片室报告的书写四个阶段的规范化实习教学模式,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生在磁共振室的第一轮实约安排4个月时间:入科第一天首先由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负责入科培训,告知实习流程,告知学生不允许将任何铁磁性物品带入扫描间,入科换拖鞋。

第一阶段为实习检查等待区患者的准备工作,安排实习时间为1周:

1.接诊、登记、预约、排程并发放鞋套:掌握HIS系统预约、排程的操作步骤。

2.患者检查前的准备:磁共振检查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检查,需掌握并严格执行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杜绝一切铁磁性物件进入扫描间,这是保障医疗安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1)首先询问患者是否佩戴心脏起搏器、支架,身体是否有钢板等金属内固定材料,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绝对不能接受磁共振检查;(2)按照患者身体从上到下的顺序检查:义齿、首饰、手表、手机、钥匙、打火机、身份证、磁卡、腰带、胰岛素泵、电极、假肢、膏药及各类针。告知患者及家属将随身携带的检查禁忌症中的所有部件取下;(3)协助将轮椅、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磁共振室专用无磁检查床,杜绝轮椅、病床、氧气瓶进入扫描间;(4)用金属探测器检查无报警声方可允许患者及家属进入检查等待区。

第二阶段为实习扫描间患者的准备工作,安排实习时间为1周:

1.放置线圈。(1)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所需要的线圈,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线圈,选择原则是形状及大小合适、最大可能地接近检查部位、患者舒适;(2)磁共振线圈是精密部件,要轻拿轻放,注意保护插头不要摔碰,注意连线不要卷折;(3)再次确定患者及家属无随身携带禁忌物品(尤其是心脏起搏器),将患者带入扫描间。

2.摆位:协助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将检查部位放置在线圈中间,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不要交叉),系上安全带。

3.定位。(1)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的中心,把定位线定在检查部位的中心;(2)告知患者检查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检查过程中会有噪音、检查过程中要保持不动、医务人员会在检查结束协助其下床;(3)为患者佩戴耳塞或耳机,将患者送入磁体中心,关闭扫描间大门。

4.检查结束协助患者下床,关闭扫描间大门。在与患者的整个接触过程中,要耐心、热情和细心,患者上、下床时要嘱患者小心坠床,患者行走过程中要嘱患者小心滑倒,防止患者坠床、滑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确保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阶段为操作间学习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操作,安排实习时间为2周。目前国际、国内各大医院应用的磁共振设备主要是由美国GE公司、德国Simens公司和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设备场强多为超导型1.5T和3.0T。

1.熟悉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目前三大磁共振生产商开发的已经成熟应用于临床的成像序列主要有自旋回波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因为涉及到专利问题,各大磁共振设备生产商对序列的命名是不一样的,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部分内容在校期间开设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和《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学》已经讲授过,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各序列的临床应用,能够正确选择应用合适的成像序列来显示病变,这是获得优秀的、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以及能正确诊断疾病的前提。

2.熟悉医院应用的磁共振设备的操作:同样因为专利问题,目前美国GE公司、德国Simens公司和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操作界面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部位磁共振检查的时间平均大约为10分钟,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不动,所以要熟悉检查操作界面,保证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图像来完成检查:(1)RIS系统调入患者信息,通过对讲机与患者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检查部位,以防检查患者及检查部位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选择成像序列和成像断面方向:科室将每个部位检查常规应用的序列已经存放在各个文件夹中,拖动常规序列至检查界面中开始检查。但是在检查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前面已经检查完成序列的图像随时做适当的调整,实现检查个体化,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3)打印胶片:调节已经获取图像的黑白、对比,合理排班后打印胶片。

第四阶段为阅片室学习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做出正确的磁共振诊断。

对于一名磁共振影像诊断实习医师来讲,学习规范的书写诊断报告是最重要的环节,安排实习时间为3个月。

1.掌握医院PACS报告系统的应用,包括患者的调入、图像的调阅和处理、报告模板的选择及建立、报告的书写、暂存及申请审核按钮;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在第一周,学生在已经熟悉报告书写的学生旁边观看、学习,同时完成报告与胶片的装袋工作。

2.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的磁共振报告书写规范。在诊断报告学习阶段,带教教师结合PACS系统及PBL教学法来完成[3~6]。(1)填写检查部位、检查方式、检查序列及断面位置;(2)书写病变的MR影像表现:包括部位、数目、信号、大小、毗邻及强化方式等;(3)形成MR影像诊断结果,包括肯定性诊断、可能性诊断、否定性诊断。

3.掌握报告书写流程。(1)调入并核对患者信息、调阅患者申请单查看患者临床资料(需要时可以借助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看患者的详细病情资料)、查看患者的历史信息(包括各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时刻牢记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密切结合的原则;(2)调阅患者图像、按照报告书写规范录入报告文字;(3)暂存报告或申请审核;(4)审核医师签名,严格执行报告审核制度,报告必须要取得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的签名后方可装袋、发放;(5)发放报告单及胶片,患者或家属在登记本上签名。

最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医师,还要熟悉磁共振相关伪影的原理及避免、减弱方法。这部分内容在校期间开设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和《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学》已经讲授过,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常见伪影在图像上的表现,并掌握避免、减弱伪影方法,这对提高图像质量非常重要;熟悉磁共振相关伪影在图像上的表现,才能准确识别伪影假象与疾病,取得正确诊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完成的。

总之,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磁共振室的实习内容包括检查室等待区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扫描室线圈的选择、摆放和患者定位、操作间检查序列的选择、操作及阅片室报告的书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实习内容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经过这四个阶段有序、规范的实习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中,医疗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以培养符合临床工作要求的、优秀的磁共振诊断医师。

参考文献:

[1]郭大静,钟维佳,赵建农,等.医学影像本科实习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540-1542.

[2]孙泓泓,白芝兰,王玲珠,等.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5):334-335.

[3]王滨,张仕状,董鹏,等.PACS教学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6,3(2):69-70.

[4]陈婷,郭大静,钟维佳,等.PBL教学法结合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3):2064-2065.

本文关键词:临床见习报告十篇,资料文库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HJ.XUPURC.COM 湘ICP备2022000165号-1

地址: EMAIL:2053886994@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